翁同龢墓被刨过吗,翁同龢墓被毁过吗

tamoadmin 行程规划 2024-12-27 1 0

河北清东陵惠陵介绍?

清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的合葬陵墓

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合葬陵寝,位于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峪,载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寝。死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选择双山峪为万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确定陵名为惠陵。自光绪元年八月初三动工,至光绪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年),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共耗银4359110.89两。承修大臣醇亲王奕譞、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龢等。[1]

惠陵建筑规制依照定陵,除未建神功圣德碑亭和二柱门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筑布局从南往北依次为:五孔拱桥一座、平桥两座、石望柱两根、牌楼门一座、东西下马碑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桥三路、平桥两座、东西朝房各一座、东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门一座、东西老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门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宝顶下为地宫。陵寝***环以砂山。除东西值班房为布瓦盖顶外,其他建筑屋顶均用黄琉璃瓦。[1]

翁同龢墓被刨过吗,翁同龢墓被毁过吗

该陵虽是清晚期营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为楠梃木,木质坚硬,俗有“铜梁铁柱”之称,因而大木构架保存完好。[1]

  

  惠陵是清穆宗载淳(同治皇帝)的陵寝,位于清东陵境内东南之双山峪,是清代***在东陵兴建的最后一座皇帝陵。

  按照封建定制,新君即位后就应相度万年吉地,营建陵寝。但穆宗在13年中未提及此事。穆宗驾崩后,建陵一事才被提到日程上来。

  穆宗逝后10天,两宫皇太后颁发懿旨,决定为大行皇帝选吉地建陵。派出的相度大臣都是朝中的亲信重臣,他们在东陵、西陵界内遍行相度,找到了数处备选吉地。经过反复比较,认为在东陵以双山峪最好,西陵则以金龙峪最佳。经两宫皇太后懿旨,最后确定东陵的双山峪为穆宗的万年吉地。任命奕譞、魁龄、荣禄、翁同龢为承修大臣,于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十二日午时破土,八月初三日午时动工营建。规制仿定陵。兴工前夕,两宫皇太后降懿旨:“神路及石像生无庸修建。”所以惠陵未建石像生,神路亦不与孝陵相接其余规制均与定陵相同。因穆宗和孝哲皇后梓宫在东陵隆福寺暂安,急待入土为安,所以施工很紧张。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惠陵及妃园寝全工告竣,历时3年。惠陵实用银4,359,110.89两,妃园寝用银517,775.428两。

  惠陵及妃园寝各建筑的主体架梁及大木构件均使用棪楠木,质地坚硬,十分珍贵。《异物志》载此木“非利钢截不能克”。民间称此木为“铜操、铁操”,所以惠陵亦有“铜梁铁柱”之称。

  光绪五年(1879年)三月二十六日,穆宗载淳和孝哲皇后梓宫葬入惠陵地宫。这一天,德宗(光绪皇帝)奉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亲临惠陵参加了葬礼。

徐世昌有能力调动北洋新军吗?

这要从徐世昌的发迹谈起。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举人徐世昌赴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随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考满,得授翰林院编修。

翰林院编修虽然只是个七品京官,却是个很清高、前途极其光明的职务,一般都会外放几次学差,然后提拔重用。徐世昌这期的主考又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以此有利条件,徐世昌飞黄腾达应该是指日可待。但不知什么原因,徐世昌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他闲居翰林院近十年,没有得到一次外放学差的机会——因为这个缘故,徐世昌被称为翰林院“八黑”之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冬,袁世凯被朝廷派到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因为这支部队归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节制,所以被称为北洋新军。袁世凯与徐世昌是结拜兄弟,于是邀请徐来小站帮忙。徐世昌对袁氏的雄才大略颇有信心,两人又是志同道合,所以就接受了袁的邀请。经袁世凯奏请朝廷,徐世昌保留翰林院编修资格,到新建陆军任职。18***年,徐世昌来到小站,担任了北洋新军参谋营务处参赞。

营务处参赞是袁世***明的职务,相当于北洋新军的参谋长。徐世昌是小站群体中资历最深、文化水平最高的人,袁世凯手下包括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人都对他十分尊重,他说话还是有一定分量的。后来,袁世凯又给了徐世昌一个“咨谋”的名义,袁不在军中时,其职务由徐世昌代理。也就是说,袁世凯是北洋新军一号首长,徐世昌是二号首长——这样就明确了徐世昌在新军中的地位。

此后,北洋新军的一切事务、大小主意均出自徐世昌之手,徐成了北洋新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北洋悍将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李纯、张勋、陆建章等人都成为徐世昌直接部下,这也为其日后执掌北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早在小站练兵时期,徐世昌就有能力调动北洋新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