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纪念堂换岗仪式含义,中正纪念堂换岗仪式含义是什么

tamoadmin 行程规划 2024-11-07 18 0

三国鼎立的地缘因素是什么?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三国乱世有如过往云烟,那样多的风云人物,如今也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冒出一个问题:这三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国鼎立的形成期(初期)

中正纪念堂换岗仪式含义,中正纪念堂换岗仪式含义是什么

  人们平常总说赤壁之战的结束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全面。赤壁之战前,鲁肃入荆,诸葛亮入吴,促成了孙刘联盟的缔结,成功地打胜赤壁之战后,三股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鼎足,应该说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却还要往后推几年。

  之后,刘备得荆州,取蜀,与孙权重分荆州,取汉中。鼎之西足才算铸就,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局面第一次形成。

  但第一个三足鼎立局面没有延续多久就被打破。关羽北攻樊城襄阳,中原震动,江东恐慌。曹孙两家合作,共同击败关羽,吴方夺了原蜀汉方控制的荆州地域。刘备伐吴,夷陵战败。于是便形成了第二次鼎立局面,也就是后来比较稳定的鼎立局面。

  鼎立形成期,也就是初期的结束,三国各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曹魏以曹丕去世为结束,孙吴以陆逊火烧连营为结束,蜀汉以白帝城托孤为结束。三国鼎立的中期又是怎么的呢?且看下文介绍:

表面上三国的地缘政治东吴有长江天险,蜀汉有川蜀一带的山地,这些地理因素看似有利于较弱的吴蜀,其实对曹魏更有利。诸葛亮主政蜀国是一直对魏持进攻策略,魏则对最弱的蜀是防守,魏的主力基本都部署在对吴的前线襄阳,合肥一线。恰恰魏国更好的利用了地理的优势,对蜀在西南一线拒固险守,所以诸葛亮的进攻并没有对魏的后方形成多大的威胁却空耗了国力。而东吴即使在长江上取得优势,一旦度过长江就是青,徐一带的平原,几乎没有骑兵的吴不得不面对魏国主力骑兵团的冲锋。在中国历史上三国的统一周期并不是很长,而魏国在地缘因素利用上明显高于吴蜀,在这短暂的周期内北方***凭借自己生产力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蜀汉***的突然进攻灵活多变的策略,先灭蜀后灭吴完成统一。

最后还有一点诸葛亮的长期进攻策略,我认为并不是直接针对北方***直接进攻,我猜是诸葛亮是想打通与北方羌胡的通道,而获取马匹组建能与北方***抗衡的骑兵。就算诸葛亮侥幸打到关中,但是在关中平原上他的山地军无法与北方***的骑兵团抗衡,相信诸葛亮也想到了这一点。

三国鼎立的地缘因素分析的话,魏国统治北方当时来说是政治经济中心。人口与经济发达,实力最雄厚。孙刘想图谋也没那么实力吧。吴国处于长江流域,那年代气候湿热难于开发。孙军长于水兵短于陆战。曹操最初想拿下就受制于水土不服,造成瘟疫流行战斗力下降,赤壁之战失败,连江北一些地带也失去。蜀国处于四川盆地,地少人稀,蜀道崎岖难越。想图谋魏国几乎没可能,魏国想谋取也不易。就是这样的地缘因素使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几十年。

三国鼎立的构想第一次出现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高谈时。当时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是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兵锋正盛,已经占据天时;而孙权拥父兄之业,雄踞江东,招贤纳士,根基已固,是为占据地利;刘备此时虽然无甚根基,但是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都不是立业之主,只要占据荆州、益州之地,东和孙权,南抚彝越,之后再北上与曹操逐鹿中原。

当然,这在当时只是一个构想。之后刘表病死,其子刘琮听信蔡瑁等人的谗言,举荆州之地向曹操投降。到这时,看起来诸葛亮的规划已经落空了,荆州已经落入曹操手中,刘备根本没有实力争夺。其实在这时,是曹操离统一天下最近的时刻:北方已经平定,而荆州也已归顺,只剩下东吴一隅之地。按照正常剧情发展,江南归化已经是指日可待了。诸葛亮此时也调整了战略,一方面与孙权联合抗曹,但一方面也做好了江东被攻破,则坐收渔翁之利,接盘江东。

可惜的是,赤壁一战,曹操非但没有打败东吴,反而被周瑜一场大火,将数十万大军尽数葬送在长江之中。曹操带着少量亲信,狼狈不堪地逃回了许昌。对于刘备来说,局势瞬间回到了曹操南征之前,甚至比那时候还要有利,至少不用再顾及曹操的压力了。三方割据由之前的一个隐约的构想再次成为可实现的战略。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了江北,而刘备和孙权则由之前的盟友瞬间变成了对手,但两方又都顾忌北方的曹操,不敢明目张胆撕破盟约,于是乎只得笑眯眯地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一拳。诸葛亮用计诱使周瑜与曹仁火拼,自己趁机夺得了南郡,之后陆续控制了荆州大部,三方鼎立算是真正成为现实了。

司马炎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谢谢悟空邀请

晋武帝司马炎,亲手完成了大一统,又亲手种下了亡国的祸根,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正如唐代魏征所言,“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 完成大一统后的司马炎,渐渐变得昏庸荒淫。“传位傻太子”一事,不仅江山葬送,还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晋武帝司马炎既不像其祖父司马懿,虽大权在握架空魏室,仍不敢取而代之,最终还背负个忘恩负义的坏名声。也不像其父司马昭,有贼心没贼胆,被冠上个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可不管那么多,直接篡魏自立,自己当上了皇帝。

篡位自立后的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立国之初的司马炎,胸怀雄图大略,这一时期是其一生的亮点。先是摒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例,继续留用原蜀汉的官吏,并大封功臣,稳定人心,确保社会平稳过渡。

其后,晋武帝意识到结束长期战乱统一全国已是民心所向。因此,力排众议坚持对吴作战,并亲自布置灭吴大计。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将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全国。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正值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安抚民心发展经济成了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中国第一部儒家化法典《晋律》应运而生。为减轻百姓赋税,繁荣经济。制定了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使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占有应得的田地,用行政手段将大量的流 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

同时,由于数十年的战乱,使中原地区人口也大减。为此,晋武帝下令,7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代找婆家。灭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者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20 年,又规定吴国百工和百姓免徭役 20年。


灭亡孙吴之后,司马炎将吴王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全数纳入后宫。公元27年,司马炎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使后宫规模超越万人。为临幸方便,更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其好色程度可见一斑。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立国之初,司马炎带头反对奢侈,厉行节俭。可当国家经济繁荣后,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倡导奢侈之气。“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最后,竟演变成为君臣赛富。

而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传位傻太子”。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长子司马轨夭折后,次子司马衷成了事实上的长子。若按照长子为嫡,司马衷要被立为太子,可司马衷是个***。其余诸子中不乏聪慧之辈。但无论朝臣如何劝阻,司马炎仍坚持传位于司马衷。因此,晋武帝司马炎为何“传位傻太子”?一直成谜。

来先来小故事——【羊车望幸

这是关于一个皇帝荒淫的故事:这个皇帝后宫妃嫔众多,有粉黛近万。

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了一个让他十分头疼的问题。

于是在太监的帮助下他想出一个办法——他自己坐在羊车里,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

于是有个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又将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找食吃,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

这个故事出自晋书卷三十一,这个坐着羊车巡幸自己众多嫔妃的皇帝,叫司马炎。

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

被逼下台的曹奂变成了陈留王,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本是个傀儡皇帝,后来被曹氏所废后也成了陈留王,谁知未过百年,曹氏后人以同样的方式被臣子拉下了帝位。

司马炎即位之初,励精图治,西平鲜卑叛乱,南灭东吴一统,结束三国争乱,书同文,车同轨,大力休养生息。

早年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以礼制经义治国,秉性宽容,施政有方,而且颁布了第一部儒家法典《泰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