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题主的解释未免有点太事后诸葛亮了。“孔明时间上已经等不起”?诸葛亮怎么能知道他在白帝托孤以后就只有十一年的阳寿?难道他真的算准了自己就只能活五十三岁?
诸葛亮何时又曾自私过?按他的声望和能力,废掉刘禅轻而易举,而且还是刘禅他爹亲口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是诸葛亮不但没有行废立篡逆之事,在死前还推掉了自己的官职,除了武乡侯以外几乎没有给诸葛瞻留下什么。而诸葛瞻父子更是双双阵亡在绵竹,这样的家族,怎么能说他自私呢?
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是不得已而为之。北伐与否的问题,其实就是两杯毒酒必须喝一杯,只是死的时间不同而已。
对内,各种势力之间的矛盾已经凸显,为了凝聚蜀汉,必须靠战争,这种能最大程度团结人心的手段。《出师表》里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矣”,此时其实蜀汉的外部环境还不错,但问题就在内部矛盾上。要平息矛盾,只能靠这种手段。
对外,题主所说的“积极防御”,不就是诸葛亮做的事么?曹魏可以不打蜀汉,但是蜀汉不能不打曹魏。因为曹魏只要想打,打掉蜀汉是非常容易的,日后的灭蜀之战就是明证。只有通过不断地袭扰曹魏,让他们疲于奔命,再加上东线孙吴的进攻,才能让曹魏没什么心思打蜀汉。实际上,如果不是司马昭要搞政绩工程,蜀汉的灭亡还真不一定就在曹魏前面。
但是这都是饮鸩止渴,蜀汉的羸弱注定了它绝对不可能刚得过曹魏。从关羽丢掉荆州开始,蜀汉的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诸葛亮能做的,也就只有耗尽自己和自己儿孙的生命,尽量保全这个国家多一点。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蜀汉的北伐对于诸葛亮个人来说,肯定是有利的,他可以借此长期把持军权,因为刘备死的时候,任命的军事上负总责的是“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李严,诸葛亮虽然贵为丞相,又获得了“开府治事”的特权,但是按照国家的行政体系,他是不能直接管理军队的,当年他利用“南征”的机会,从李严手中夺得了一部分兵权,南征结束后,按照朝廷的体制,他应该纳还兵权于军府,继续从事自己的总理国家事务的丞相职务。但是,放弃兵权是诸葛亮所不想的,所以,他必须不断的找借口对外用兵,所以他在《出师表》中要求刘禅“愿陛下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终于再次获得了兵权,同时,他以同样的借口,剥夺了汉中太守魏延的兵权,把蜀汉的主要军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此,他就更加不想放弃兵权了,所以他干脆把“相府”搬到汉中,在汉中处理国家事务,而在成都仅仅虚设“相府”,由留府长史蒋琬代表相府在朝廷中行使相权。
诸葛亮除了想长期把持军权的主要目的,其实并非是他宣称的,为了报答刘备,鞠躬尽瘁的兴复汉室,主要是想为自己建立军功,好晋爵称王,加九锡,因为作为蜀汉这样的偏安一隅的割据***,国力弱小,军事实力不济,连东吴都打不过,跟强大的曹魏***较量,无异于“以卵击石,蚍蜉撼树”,这一点,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蜀汉***在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以后,已经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以蜀汉之弱小,能够依靠地理优势,守住汉中和三峡,内修政理,发展生产,让益州人民过几天安居乐业的平静生活,是最理智的国家策略,
诸葛孔明为什么明知道自己的蜀国的实力不如魏国,还要进行北伐呢?其实这也是迫不得已的,首先孔明是刘备死前的托孤大臣,牢记着刘备生前的遗志,振兴和恢复汉室。孔明年龄也大了,刘禅并不是有作为的主,况且当时蜀国除了孔明外再没有能够独挡一面的人了,对于蜀国未来的担忧,因此在时间所剩不多的情况下自己再搏一搏。
其次就是魏国所属的中原地区,因为战争等原因,人口流失,当时局面还很混乱,如果趁机主动出击,胜算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一旦等到他们稳定了再去打,那就更没有取胜的机会了。而且通过不断地北伐,更加剧这种混乱的局面,也使得北方的经济,不能够快速的恢复,蜀国的安全也就就可以得到保障。
再者就是诸葛亮也有自己的考量,考虑到蜀国当时根本无法灭掉实力数倍于己的魏国,但趁乱主动出击,占据靠近蜀国的一些地区,还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这些地区的民心未稳,魏国也鞭长莫及,占据这些地方后,安定民心,进行修养生息,开疆拓土,拓展粮食生产基地,训练蜀军,以战养战,再图关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还有就是通过北伐也能起到转移国内矛盾的作用,因为当时蜀国国内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加剧,因此,通过北伐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谢谢邀请,回答如下: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读一下孔明的"隆中对"。
孔明说:曹操统一了北方,人力、物力均有优势,"此谈不可与争锋";孙权占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授而不可以图"。⋯孔明说:统一天下分二步走;首先不失时机的夺取荆、益二州,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在地利上造成三分天下格局。其次依靠"人和",包含用人、修政、结盟,即外结好孙权,和曹抗衡,以待天下之变。
我写这段话的意思是孔明在垂死的"先帝"前是发了誓要按"既定方针办"。这个方针就是北伐,孔明明知其不可为,却为之,是为"愚忠"。原来与东吳结好时尚不敢言"北伐",失去荊州和东昊联盟后,却举兵北伐,孔明心中的"苦啊"⋯
为了对先帝的承诺,为了不失信用尊严,孔明于建兴六年,也就是刘备驾崩后六年,孔眀不顾"天时、地利、人和"了,率大军攻打祁山,而南安、天水、安平三郡圴叛魏投孔眀,双方交战于街亭。熟悉三国的都晓得,一手好牌拿给马谡昏招迗出,被张郃打败,孔明气得半死,自降***职务。
元气尚未恢复,这年冬天又从现在的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围攻陈仓。
这次北伐小有成功,平定了武都、阴平。
建兴九年又出祁山,这次弄死了张郃。
建兴十二年孔明从斜谷道出兵,再用木牛流马集装厢解决后勤,占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渭河南岸,孔明用士兵与百姓混合种庄稼,解决粮食,两军长期相峙,这年八月,孔明病故,时年54岁。蜀军依孔明遗嘱退兵后宣王司马懿才发现,不禁感叹: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呵!
原因何在,简单来说事物的发展已经超过预期,曹操官渡之战后实力大增。应付蜀,吳二线作战根本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