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的特点:
中西合壁的民居,结合有古希腊、古罗马及***等风格多种。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等风格多种。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是广东省江门市的一个历史古迹,包括了22座高大宏伟的碉楼。这些碉楼主要分布在开平老城的中心区域,每一座名为“楼”的建筑都有独特的名称。如“富城楼”、“明阁楼”、“德胜楼”、“金塔楼”等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风貌。这些楼居高临下,造型独特,是一种典型的粤式建筑。碉楼不仅提供了独特的建筑魅力,也反映了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自201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名气进一步扩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 开平市 境内,是广府建筑之一,是 广府文化 的代表之一 。
自明朝 (1368年——1644年) 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当地人在面对多次洪涝灾害和匪患侵袭时,发现碉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时碉楼逐渐增多。
民国元年 (1912年) 到民国十五年 (1926年) 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 (1922年) 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
此事轰动全开平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
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
这些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 古希腊 、古罗马及 *** 等风格多种。
2001年6月25日,开平碉楼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 世界遗产 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