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风情岛的由来,南诏风情岛的由来和历史

tamoadmin 旅游出行 2024-09-16 11 0

历史上,唐朝时期的南诏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唐朝,自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朱温灭唐,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南诏,自738年皮罗阁建立至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享国一百六十四年。从时间和地域上看,南诏是与唐朝并存一百六十余年,独立于唐的少数民族***。

唐初,云南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统属,六个实力较强被称为六诏,因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那时,并没有现在中国疆域的观念,加之蛮荒偏远,所以唐并没有统一这一地区,后唐王朝出兵支持南诏征服灭亡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南诏风情岛的由来,南诏风情岛的由来和历史

南诏国依附唐朝,统一了六诏。但在后来的关系中,由于唐朝边将对南诏多有欺辱,皮罗阁怒而攻唐,造成唐朝南部边疆地区有所损失。唐朝后又派重兵攻南诏,皮罗阁兵败请和。以后的时间里,南诏也曾与吐蕃结盟攻唐失败,南诏与唐的关系是时战时和。

唐朝后期,唐朝陷入藩镇割据。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实际上是与唐南方藩镇的关系,也是有战有和。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的***权臣郑买嗣起兵杀死南诏王族八百余人,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五年后,唐朝也被藩镇势力朱温灭亡。

《知史以明鉴·查故以至今》

“南诏”的由来是因为其前身“蒙舍诏”,因位于六诏之南,故名南诏。794年,异牟寻被唐朝封为南诏王,自此世称南诏国。此外,南诏又有“鹤拓”,“龙尾”、“苴咩”,“阳剑”等别称。

哀牢王族中的舍龙(意为“大老虎”)一族,为避难迁居至邪龙(原哀牢国领土、今云南巍山)。邪龙本是哀牢国领土,被汉朝强行设置为邪龙县,划归益州郡管辖,汉朝势力退出后被豪酋占据。舍龙一族的到来,很快得到哀牢人的支持,势力不断扩充壮大,逐渐形成以舍龙一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开始被称作“蒙舍龙”或“蒙舍”。豪酋张乐进求为拉拢舍龙一族,将女儿嫁予舍龙之子细奴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舍龙之子细奴逻继承蒙舍诏(王)。此时,洱海周边也出现了几个比较大的诏(王),洱海北面是河蛮人的浪穹诏(今洱源)、邆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洱海东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诏(今宾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诏(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诏(今巍山),这些诏被汉史合成为“六诏”。因蒙舍诏位于这些“诏”的南面,也被汉史称作“南诏”。

653年,为获得唐帝国的支持,细奴逻派子逻盛炎出使唐帝国,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其他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

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

738年,皮逻阁谋乘胜兼并五诏,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六诏为一。王显向朝廷代请,得唐玄宗允许。《新唐书》:“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又以破渳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赐锦袍、金钿带七事。于是徙治太和城。”

唐玄宗给王昱敕文里说,蒙归义效忠出力,讨伐西蛮,“彼(指五诏)持两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残破”。皮逻阁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参与军事,先灭越析,次灭三浪,又灭蒙嶲,很快统一六诏,南诏算正式立国。

知晓更多历史人物、历史***,欢迎关注道人,为你带来不一样的历史解答

南诏是与唐朝同时的,占据今云南全境、四川、贵州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地方性强国,之后的段氏大理国基本就继承了南诏国的规模。

一、南诏王皮逻阁,在唐玄宗***末年统一六诏,建立强大的地方性***,直到902年唐朝即将灭亡时,南诏先于唐朝灭亡

南诏本来叫蒙舍诏,因为位于六诏最南,因此又名南诏。皮逻阁之前,南诏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到皮逻阁统治时期,依托唐朝的支持,皮逻阁统一六诏,兴建太和城,在云南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性***。南诏的生存策略,大概是游走于唐朝和吐蕃两个强国之间,并在东南亚一隅建立自己的霸权。它在唐朝和吐蕃面前虽然是个小国(其实也不算小),但在它160多年的历史中,却屡屡可以看到它让唐朝和吐蕃吃瘪的场景,甚至唐朝最后都灭亡,都或多或少与它有些关系。公元902年,南诏亡于权臣郑买嗣。

二、南诏王的世系比较好记忆,因为他们父子连名,南诏的历史大概有几个重要节点

南诏从皮逻阁建国,传子阁罗凤,然后是凤迦异(先阁罗凤死,没继位),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等等,直到舜化贞,几乎都是父子连名的。皮逻阁时期,是南诏依靠唐朝统一六诏的时期;阁罗凤时期,南诏因为唐朝地方官的压迫投向吐蕃,乃至于两次与唐朝交兵,唐朝损兵二十万,是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防御空虚的一大原因;异牟寻时期,南诏因为吐蕃的猜忌压迫,再次投向唐朝,与唐朝联合让吐蕃吃瘪;到了世隆继位后,已经进入唐懿宗的统治的唐朝末年,世隆的名字犯了李世民、李隆基两个皇帝的名讳,但他坚决不改,还自立为帝(国号大礼),并入侵唐朝剑南、桂管、安南等地。在两国的大交兵中,唐朝和南诏都陷入巨大消耗之中,两国的灭亡与此都有很大关系。

三、南诏的灭亡,以及它与大理国的关系

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南诏王族,建立了大长和国,此后云南地区进入动荡期。大长和之后是大天兴,大天兴国存在不到一年,又被大义宁取代。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段氏大理国建立,后存在了很长时期。段氏大理国的国号大理(大礼),其实早在南诏时代已经出现,而且段氏大理国的规模,几乎是继承了南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