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在一个区域,它们离东方红广场附近的岳麓山南门入口最近,从东方红广场旁边的南门入口走上去不到15分钟就能走到爱晚亭了,而爱晚亭对面就是岳麓书院,沿着爱晚亭后面的道上去就是麓山寺,这三个景点隔着很近,时间充足的话建议整体逛一逛。
两点景点相邻,距离在300米。
爱晚亭位于岳麓书院西边,直线距离约为300米,由于两景点相距较近,步行即可直达。
步行攻略: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走10米,左转走20米,向右前方转再走10米,右转走130米,左转走30米,右转穿过马路继续向前,走10米,右转走30米,向左前方转,走100米,右转穿过马路继续向前,走10米,到达终点。
爱晚亭,位于湖南***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爱晚亭。
历史上的“爱晚亭”原名叫做“红叶亭”,还有一个历史名也叫“爱枫亭”。
至于为何现在被称之为“爱晚亭”,也有史料记载和民间流传的二种说辞。
真正把“爱晚亭”改成现在这个叫法的,应该是清代湖广总督毕沅,根据罗典(当时的岳麓山书院院长)的《次石琢堂学史流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为送别》,诗后有一条自注中的:“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厅,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纪以诗。”
而民间流传的确实“爱晚”亭名是诗人袁枚改的,当时袁枚访罗典,罗典轻视袁枚,不肯出来相见。而不肯相见的原因就是,据说袁枚认为“红叶”这个亭名太过俗气,不如取唐代诗人杜牧在其七言绝句《山行》里的“停车坐爱枫林晚”词意,改名“爱晚”。
其实爱晚亭修造于乾隆五十七年,而袁枚访问岳麓山时还根本没有修建“爱晚亭”,所以现在这个民间的说法已经被否决了。
爱晚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与北京“的陶然亭,杭州的“湖心亭”,滁州的“醉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爱晚亭,位于湖南***沙市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始建于1792年,与陶然亭、湖心亭、醉翁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圆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是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所书手迹而制。
此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今名“爱晚亭”,其名又是谁改的呢?长期以来一直有几种说法。一说,据说袁枚去探访罗典(岳麓书院院长),但是罗典看不起袁枚办学招收女***,故意怠慢他,不想与他见面。其岳麓书院的学生仰慕袁枚,跟袁枚游岳麓山,临行袁枚写了一首杜牧的诗送给学生。罗典问学生与袁枚交往情况,学生遂拿出这首诗来一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罗典这才明白袁枚另有深意,其人是个有学问的,于是两人遂成好友。从此红叶亭改为爱晚亭。但是这个传说虽然很美,然而典籍却没有记载。
又有说爱晚亭是毕沅改的,这个说法见于罗典的《次石琢堂使留题书院韵二首即以送别》诗后有一条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纪以诗”。除了上述诗证明以外,还有毕沅时任湖广总督,并于罗典是多年好友。显而易见,改“红叶亭”为“爱晚亭”应该是毕沅,因此这个说法还是可以证明的。
民间还有一种流传,说一名衣衫褴褛,行为落魄的穷书生去岳麓书院求教罗典,罗典看他是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就没有接见他。书生遂跑到红叶亭题了杜牧的诗,独独少了“爱“和“晚”,借以讽刺罗典身为院长,却以貌取人,不爱护后学提携晚辈。罗典才醒悟过来去寻找书生,未寻到,遂该红叶亭为爱晚亭。这个传说也只是人们口耳相传,聊付一笑而已。
现今,在此晨曦或者游乐于此,淙淙泉流,朗朗书声,交织成悦耳动听的晨光曲。更具涟漪倒映、诗画情趣,使之成为岳麓山风景绝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