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玄武门一般指神武门,就是紫禁城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
北京紫禁城神武门
地理位置: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紫禁城神武门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但皇帝居宫中时,神武门上的钟不鸣。城台开有三门,帝后走中间正门,嫔妃、官吏、侍卫、太监及工匠等均由两侧的门出入。清代选秀女,将嫔妃迎入宫中均走此门。1924年,逊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即由此门离去。门外上方匾额“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1年题写。
北京钟鼓楼高46.7米,三滴水(三层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建在四面呈坡道形的砖石台基上,分上下两层。一层为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一层东北角设69级台阶登至二层,二层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绕回廊,回廊四周设置寻仗栏杆,四角飞檐有四根擎檐柱支撑,雄伟壮观。
北京有个钟鼓楼。他也是南北皇城中轴线的最后面的一个建筑。钟鼓楼。顾名思义,就是里面有钟也有鼓。是过去皇城中用来打更报时的方。每到夜晚,他的钟鼓声能够传出方圆几十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也成为国家每逢有重大庆典活动时都要击鼓撞钟的地方。
北京的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北京钟鼓楼是明清两代北京的城市报时中心,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大钟寺。
钟鼓楼最早出现在元代,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是相对独立的两组建筑,紧邻北京中轴线,坐北向南。前面是钟楼,后面是鼓楼,互相衬托,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地标。
钟楼的主要作用是敲钟报时。古代的报时体系主要由官办,比如皇宫里的“鸡人”、执掌漏壶的“挈壶氏”以及负责夜间测时的“司寤氏”等。
钟鼓楼在建成后的一段时间里,始终扮演着报时中心的角色。在现在的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必再通过钟鼓楼获取时间,但是它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遗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