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首都“新京”街道的命名是参照美国纽约的街道命名方式来确定的,即南北方向称之为“街”,东西方向为“路”。街路宽38米以上的称之为“大街”“大路”。小于38米的就直接称之为“街”“路”。
在长春市人民大街与东民主大街之间,有一条日伪统治时遗留下来的小路,叫做“柳条路”。这条路至今已70多年,虽历经数次***变革及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但得以幸存并沿用至今。然而,就这么一条不知名的小路,主要源于一个历史人物对于柳树的喜爱,而这个人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大政治家、大书法家、大诗人、大汉奸郑孝胥。
柳条路地图
说到柳条路的由来,不得不提到这个人—— 郑孝胥
郑孝胥,1860年5月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县)封建仕宦家庭。曾任李鸿章幕僚,后考取内阁中书。光绪十七年(1891年),东渡日本,任清***驻日使馆书记官。次年,升日筑领事,调神户、大阪总领事。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张之洞自强军监司。1898年起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兼汉口铁路学堂校长、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宣统三年(1911)湖南布政使等。郑孝胥曾参与戊戌变法,立宪运动时期,郑孝胥也曾经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动等。1906年,被推选为预备立宪公会会长,参加立宪运动,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1909年曾任锦瑷铁路督办兼葫芦岛开辟事宜。是中国清末比较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
1923年,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和庄士敦以郑有“骨气”,道德文章、才干魄力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个人为由,推荐给溥仪,入“宫”任职。就是他与张景惠、熙洽等人一起策划了建立伪满洲国***的事宜,说服了溥仪暂时接受“执政”的称号,并亲自出任伪满洲国首任总理,把国家和民族以及自己和溥仪推向了深渊,变为万世所唾的大汉奸。
郑孝胥跟随溥仪后出谋划策,依托着日本关东军的支持,周旋于溥仪和关东军左右,一心想复辟大清。 后来郑看到复辟无望,便经常牢骚满腹,散布一些“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国际共管”的言论。甚至在他主办的“王道书院”里,向听课的人公开说出“满洲国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就该让它自己走走,不该总是处处不放手。”的话来。更有甚者,甚至还有把复辟的希望寄托于欧美的想法,并且对日本人显得不像以前那么服帖,因此触怒了日本主子,感到郑孝胥越来越难以驾驭,长此以往将有碍于“新国家的发展”,故以“郑总理年事已高,倦勤思退,拘俗守常”为由,于1935年5月,将年届75岁的郑孝胥一脚踢开。关东军为了掩世人耳目,念其建国功绩,赐其“前官礼遇”,日本帝国***还授予他“勋一等旭日大绶章”,予以慰藉,并提拔其次子郑禹出任第二任国都建设局局长。 1935年5月郑被罢官后,曾一度想回北京定居,但日本人恐其曾为国务总理,现如移居“国外”,势必对“国家”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未允许其离开,郑只得无可奈何的继续留在“新京”。之后,郑在“新京”大同大街牡丹公园中部的北侧(现同志街与柳条路交汇处)自筑卜宅(经风水卜测)一座,该宅为二层日式建筑,双折坡屋顶,浅***瓷砖立面,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较为隐秘,外人从院子外面根本看不见院子里的情况,只能看见别墅二楼的窗户。新居西侧与同治街(现同志街)相邻,东侧则为伪满大臣臧式毅和郑孝胥的次子郑禹的公馆(均为后建别墅)。1936年2月,新宅建筑及装修完工,郑孝胥举家迁入新居。因郑对柳树情有独钟,新居仍沿用旧宅寓名“柳下居”,同时在新居四周广植垂柳,以应其“柳下居”之名。 并利用郑氏父子先后掌管着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道路命名的权利,将门前的马路命名为“柳条路”,这也就是柳条路名称的由来。该名称也作为初始之名,一直沿用至今。由此看来,“新京”不知还有多少街路地名的名称是由其二人所命名,这一问题还需我们今后做深一步考证。据史料记载,位于长春市市区东南部,堪称“亚洲之最”的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名称“净月潭”三字,就是由郑孝胥的儿子“满洲国国都建设局局长”郑禹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