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王道士是谁?他和敦煌有什么关系?这样才好评价他是否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且看堂哥分析!
王道士(1849-1931) 湖北麻城人。本名王圆箓。因为家里贫穷,很早就离开家乡云游四方。在光绪初年,进入肃州巡防营当兵勇。因为信奉道教,所以后来离开军营,便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大约在光绪二十三年(18***)至敦煌莫高窟,此后他就与敦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始他毁誉参半的后半生。
那到底他对敦煌做了什么呢?我们可以看敦煌流失的文物,这些文物的流失直接或者间接和他有关系:一个是在光绪三十三年三至五月,斯坦因至莫高窟,以四块马蹄银(共重二百两)骗买写卷印本古籍二 十四箱,佛画、织绣品等五箱。再者就是光绪三十四年三至五月,伯希和踵至,以白银五百两骗买写本、印本、经卷、文书、佛画等六 千卷,并拍摄莫高窟照片三百七十六帧。再者就是宣统二年(1910年) 清廷学部获悉敦煌石室文物流散消息后,电令甘肃藩司将剩余经卷运京保管、王道士又私藏若干。同年前后,于数十洞窟凿通道,使各洞相通连,大量壁画遭破坏,修"古汉桥',以便利朝山拜佛者上下。又搬出各窟残塑,造"千相塔"之,有廷栋撰文并书丹之《敦煌千佛洞千相塔》碑记其事。在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日本吉川小一郎等至莫高窟, 用白银三百五十两骗买写经四百余卷。
以上是根据公开资料记载,当时敦煌流失的文物,但现在大多保存在国外的博物馆中,当今敦煌学成为国际上研究中国文化的热门之一,这些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比较珍贵的佛家文化经典,流失海外确实比较可惜。
那么,为什么敦煌文物如此珍贵呢?敦煌文化的起源在哪里?
“敦煌”这个词最早出自于《史记·大宛列传》,据《汉书.地理态》记载“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敦煌古称“三危”。据《都司志》记载:“三危为沙州望山,俗名羿雨山,在县城东南三十公里。三危耸峙,如危卵欲坠。故云。” 至今仍称三危山。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连年对西域用兵,敦煌地区就是在这个时候才首次归入中国版图。公元前121年至前111年间,汉朝在河西地区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并在敦煌设置阳关、玉门关。
站在没有任何风险的道德高地吹牛逼,是没风骨的文人们最喜欢做的事。余秋雨骂王道士,便属此类。
天下事,时也,势也。
以今时之势论昨日之事,岂不荒谬!
坐在舒适的书斋里,说那黄沙茫茫里的生存不易,岂不可耻!
关于王园箓与敦煌石窟的种种关系,“他人之述备矣”,不再重复。
评价前人,不烦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你是当时的他,你会怎么做?
一个贫穷的道士,在乱世避难,某天发现了一片经书古册。
他最先想的是“上交国家”,这种境界,我觉得已经够可以的了!
但作为国家代表的地方***,并没有给他积极的回应,他只好继续守着这堆珍宝。
后来来了一个外国人,给了他银子,找他换取了一些经书……这有什么好指责的呢?如果是你,你怎么做?
王圆箓何罪之有?
有罪的是那个时代,麻木不仁的朝廷!
偌大中国的注意力全集中在紫禁城,围在一对孤儿寡母身边摇尾乞怜,他们的时间多宝贵,哪有时间来管王圆箓的事情,尽管甘肃学台屡次上书要加以保护,但都以经费不足为由推却,这里透显一个矛盾,一个小小洞窟地方都要上书到朝廷才能处理,这也说明自上而下的***是多么的被动,这完全是一个科级干部就能干的事情。说到底,还是整个官场的不作为,朝廷当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样之谜绿豆的小事,他那知道哪些邹巴巴的***在今天是天价呢?!他的时间是尽快把谭嗣同问斩,继续追杀康有为!这才是大事!
敦煌石窟算什么,大片江山才是硬道理,东北、西北、蒙古将近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的丢失才是真正的罪人!
《道士塔》文中透露了一点可能会受到大家诟病:王圆箓,一介农民,掌管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宝库。就是轻视农民。其实那个时代就是派梁启超来掌管这里,也不见得能保得住,圆明园都能被火烧,那是什么位置,这又是什么地方,北京的那个老太太哪会关心西北偏北的沙漠中一个破洞里面的事情了!
余秋雨并没有怪王圆箓,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道士塔这片散文无论立意、品味都算是散文类的上乘作品。
1941年,张大千莫高窟“考察”,至1943年一共待了两年七个月。自以为是,期间揭去损坏了无数壁画,还对壁画进行了涂抹“修复”。王道士的行为虽于国家无益,但对于当年的大环境来说保留了这些文化。张大千一手造成的破坏却再也无法弥补。历史上对文物造成不可弥补损毁的名人或***比比皆是,远比王道士罪大恶极,没必要再去不断的批判一个道士,那些文人骚客自己的观点也有局限性并不是真理。
最大的罪人是张大千,为了看画直接扒掉表层的图画,这是翻不了案的。王道士已经是上报多次完全没人管了,那个积贫积落的年代,王道士早已尽力了,反而是张大千,踩在着瑰宝的碎片上成为了***
的确,中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在被掠夺的年代里,西人考古人员少有详读中国历史,更少有西人考古人员详读古籍。看到一偏僻村镇附近的遗址,便妄加命名,并要求后人依其为据,否则,不与承认…(多么荒谬)!亦有多少陪同的国人学者出现意外 身亡(实则是西人考古人员为了独吞宝藏和学术信息而灭的口)…。去一些西人的大学看看,如果你有足够的人员儿、知识和耐心,你就能找到些相关痕迹;你若运气结识博物馆和私藏博物馆的人,那你在这方面的运气就会大很多!当然,也不能否认也有国人参与偷盗和倒卖现象(这也是个不小的量)…。
此类问题还是属于近代史不了解!你去大英博物馆看看,你到俄国的博物馆看看,你到法国的博物馆看看,你到美国的博物馆看看,你到日本的博物馆看看。。有统计啊!
最后啊!你到敦煌看看,你就知道有多少珍贵文物外流了!
你知道北京人头盖骨吧!你知道几千片的甲骨文丢失了吧!你知道壁画都被盗卖了吗!处处都是触目惊心的血泪史。
二战如此激烈,纳粹组织***考察团。。
快别来了。当年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吉川小一郎、奥登堡等等外国文物贩子,借着探险、考察等等名义,趁着咱家体弱多病之时,劫走多少文物?看看现在遍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凡尔赛宫、日本各博物馆等世界各大博物馆里头,有多少中国文物?陈寅恪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还有北京人的头盖骨,明明咱打包托运到别人的战舰上,可是从英到美,到日,没人承认见过它,到现在头盖骨下落不明,
埃及自己断了历史,只能***手于人,才大致搞清楚源流。五千年未断流的煌煌中国史,脉络清晰,源流明确,多少人觊觎它的丰富,多少人想窃取宝藏。
没有能力研究的时候,我们守好财富,别让人乱碰,不然让别有用心的人掺杂私货,分不出谁是正本谁是枝叶,比如隔壁造宇宙的邻居。有能力研究,我们一笔一笔捋清楚,让拿了我的都还回来。
埃及地面上住的已经不是当初的埃及人,他们对埃及文化也是一窍不通,之后由懂得埃及文化的外国人来考古,中国是自己一脉相承的文化,没有人比中国人更懂自己,外国人来中国考古都是外行
你“感觉没听过也没见过外国学者来中国考古”,那是你孤陋寡闻呗。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西方人以考古为名,把许多中国古文物盗去了西方,现收藏在英国伦敦、俄国圣彼得堡等地的博物馆中。这些你都不知道?好好多读点书,补补课吧。
一,我想知道,文物的价值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二,不展出就没有保护价值。秦始皇陵至今不准发掘,展出更无从谈起,难道就不保护价值了?三,作为世界奇迹之一的兵马佣,在国内展出难道无价值,非得拿到西方国家展出,得到白人的认可才算有价值?
文物交流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文物作为历史,当我们现在看到就是一种穿越。二千多年的秦皇兵马俑,它反映的信息可不是泥塑那么简单。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军事的……应有尽有。本次在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会的展览,秦皇卫队兵马俑受了点轻伤,据得到的信息:手指已找到,可以修复。而且美方也比较重视,作案人也可能受到高达1O年的刑期。这也算对他敢于冒犯秦皇陛下卫队的一种惩处了。但国人还是有不同意见。认为国之瑰宝,应该藏在家里,好好保护对。为此,西安文物交流中心说了一番话。
对于赴美展出的规定,理由很好理解,也相信会做的很好。但对不展出就没有保护价值感觉解释的不怎么好。这样的解释好象保护就是为了展出似的。我们知道:文物的最大作用还是科学研究。从秦俑的考古,我们能看出秦人的战斗风貌,秦人的雕塑艺术以及秦人当时就具有的一些科学成就。它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它是当时文明程度的体现。这么灿烂的世界文明当然也要让世界知道。因比,展出对的,无可厚非。那种认为文物应束之高阁,藏在家里的想法,确实如衣锦夜行一样。
让美国人民了解了解我们的文化。让世界人民了解了解我们的文化。文化交流就是干这个的。当然,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文物展出更会显示出它的魅力,毕竞,二千多年的文物,所表示出的高深内涵是一些历史还不足它零头的国家所没有的。这也是我们所自豪的,他们所佩服的。今后这种方式还要继续,不过希望做的更好。
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需要对外宣传。世界各国的文化文明也应该相互交流学习。中华民族经历过闭关锁国的痛苦,早就认识到对外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馆藏文物有自身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对外展出是为了扩大其影响力,增加中华文明的感召力。但是文物在展出时没保护好,受到损坏,主办方和展出方都难辞其垢。展出申报程序合规,展出现场的审查做到位了吗?预案有吗?我无意指责任何人。只是觉得文物的损坏是不可修复的,痛心!希望相关部门、人员重视,外国公民的素质不见得就比中国公民好,展出时还是要做足防范措施。
其实我是赞同“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项目专家说,“随着民众素养的提高,能展的还是别窝着,能裸展的尽量别柜展。”
在以前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如同在当时做生意的普遍认为褒义的是:好酒不怕巷子深。而贬义的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样。这些国宝“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方面是利于保护维护,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的软硬件技术限制,而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展示国宝。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人***炸,信息爆炸,科技知识爆炸......。现在的软硬件条件和维护古物的水平已经不是过去所以相比的了。
就如同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先生说:“尊严。还有很多室外文物,很没有尊严。要让文物和参观者都有尊严。”只有走出去了,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只有了解了它,才能更好地领悟我们中华上下几千年的骄傲与荣耀。
象故宫已经在做这些事情,故宫的变革,是改变现状的决心、锲而不舍的恒心、承受争议的耐心,以及拥抱互联网和新时代的包容之心。单霁翔先生曾说:“我不懂时尚,也不懂新鲜词汇,但将故宫文化数字化可千万不能落伍!”故宫的微博成了网红,“雍正卖萌图”被疯狂转载;书签、T恤、钥匙扣等近万种文创产品诞生,“光是手机壳就有百种”;《胤禛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9款APP,下载量累计突破450万……人们从中知道了原来古人也并是印象中的高冷而一丝不苟,和我们一样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人,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和......
如果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真的说“不展出就没保护价值”,那么,其文物保护观有很大的问题。
文物并不因能以其“展出价值”来衡量其“保护价值”,它的价值就在那里,无论是展出还是深埋地下。“展出价值”只是其“使用价值”的一个体现,而不是其“价值”的全部,更不能因此衡量文物有没有保护价值。
文物的展出,是展示相应文化,传承相关文明的活动,也是将死文物变成活教材活信息的常见方式。比如兵马俑的展出,可以让人们从秦人人体结构、美学观念到物质技术、军事设备等各方面有所收获,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从中探寻到一些历史的细节。
文物国外展出也是非常正常的文化交流活动,只要是经过了正常的程序审批,有符合惯例的保护措施,文物到国外交流展出就在程序上没有问题。事实上,所谓不能到国外展出的理由不值一驳,本用不着费口舌进行解释,那只是极个别人的无知之言罢了。
但我在看了新闻报道原文后,发现所谓“不展出就没有保护价值”的说法,其实是媒体在提炼专家谈话内容时的“标题党”。从报道来看,专家是针对能不能用***品代替文物去展览这一问题时进行的回答。他说,“国际上文物展览有通行方案,原则上能用真品就不用***品。”“否则到处是***品展览,展览有何意义?珍贵的书画不能因为害怕人阅读而永远藏在柜子里,否则保护的价值也不复存在。罗马雕塑、法国书画等国外大量文物来华展览也都是真品。”
很显然,专家的主要落脚点在于展览不能大量用***品,虽然也用了书画的例子,说不能因为害怕人阅读而永远藏在柜子里,“否则保护的价值也不复存在”。但是,他的言论主要是针对***品而言,不应当单独提出来说他是针对文物保护价值在于展出价值。
这一点上,专家这次有点背锅。你觉得专家的锅背得冤不冤?
欢迎关注牙牙小语,客观分析,还原真相。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文物。然而,自从它成立以来,也曾经发生过许多文物丢失的情况。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及王子的木乃伊,这个珍贵的文物于1881年被盗,直到2011年才被找到。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文物丢失,包括中国的青铜器和文物,印度的宝石和手工艺品等等。这些遗失的文物都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希望它们能够早日归还到大英博物馆。